夏至开什么生肖?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 夏至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每年夏至节气开始,天气越来越热,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无风不成暑”……谚语直观地道出了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渐减 弱。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气象学家称这一天为“高温的开始”。“不过夏至不热”是因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开始减弱,而这时北方的蒙古冷高压却明显增强,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带领下,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 而“夏至无风不成暑”则指的是这一阶段陆地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高于地下水吸收的热量,气温升高,出现“地气蒸腾”的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冷空气活动,地面温度会不断上升,一旦超过地下水吸收热量的速度,就会在陆地上空形成积云,继而产生降雨。所以说夏至是无风不热的,而降雨也主要在这时到来。
夏至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仍达4个小时左右,高温期一般可持续30天左右。这段时间内要防止阳光暴晒,注意预防中暑。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据《周礼》记载,先人从夏至起,依据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的十五天,安排九个“已”日(即成数),并以此安排祭祀祖先和神灵活动。夏至一来,盛夏登场,炎热开始,雷雨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矣。”《恪遵书传》有:“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冬至和夏至同是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寒冷时节,而夏至以后,虽然天气越来越热,白昼时间逐日减短,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仍是继续增高的,至少还要延续近一个月。民间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伏,亦作“ふ”,以我国农历计算时日,从夏至逢庚日的那天起为初伏,又逢一个庚日为中伏,再遇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三伏。每年实际入伏情况,由于干支计时方法不一,时间长短不一,大致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下旬之间。所以伏和夏至时间相去甚远。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夏至,食粽。七月登高,尽日相亲馈,名为‘解粽’……”古代人们爱吃粽子,认为像农事丰收,吉祥如意。而夏至过后,农事渐忙,人们无多空闲馈赠粽子,故于七月“解粽”,登高聚会。唐宋时,夏至之日,妇女互相赠送折扇,香扇,用来避难消伏。
夏至人们用麦粉包成的饼祭祖。
旧时河南洛阳一带,夏至日,家家做扇麫,给亲戚朋友送去。扇麫,即面饼,以麦粉和成薄饼,再擀细,烙熟。
夏至这一天开始数“夏九九”,各地口诀略有不同。湖北地区口诀:“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蜜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麦子头枕土;六九五十四,乘凉莫错过;七九六十三,夜夜席子搬;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热;九九八十一,家家打酸梨。”
夏至前后,一些地区,妇女忌坐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