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子是什么生肖?
“当年”不是个具体的年份,可以代表许多不同的年代,所以问得比较模糊,我答得也比较模糊。 如果是1950年到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那么他应该记得,当年他们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周围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当时我们国家一穷二白,非常落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很多基本的工业品都要花大价钱从外国进口。比如汽车,当时国产车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汽车,国内能生产的轻型车只有重庆的嘉陵三轮摩托车和南京的吉奥轿车(此轿车仅4个车门,非常独特),而重型车全部是从苏联进口的载重卡车。再比如洗衣机,当时除了双缸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这是引进的美国技术)之外,国内基本上没有洗衣机生产厂家,家家户户洗头发、洗抹布都是去河边或者井边挑水。
如果不是1950年到20世纪62年代出生的人,而是更年轻一点的人,那么他对“当年”的记忆就应该是在父辈或爷爷辈的影响下对中国历史的一些了解,以及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原子弹爆炸、新中国成立等。但这些人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了。即便同样是20世纪的6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所处时代和环境不同,每个人对“当年”这个词汇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老一代人来说,“当年”就是艰苦的岁月,是吃不饱饿肚子的时期,是处处要票证的年代,是到处要排队买食品的日子,是大家穿同样款式衣服和鞋子,毫无个性的时代。而对于我们这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虽然也有吃不饱的时候,但至少不用像祖辈那样为了吃粮而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饿死。我们的“当年”虽然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生活单调,但是起码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不至于像先辈们那样为了吃穿用而发愁。
我的“当年”是1976年生于重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活。我记得那时家里有一台黑色的双筒旧望远镜,还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偶尔还能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广播节目——这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两个小物件,也是我儿时最宝贵的玩具。